核心設施平台-研究學者

中心副主任/計畫主持人/核心平台負責人
邱昌芳 Chang-Fang Chiu
(學校網站) (醫院網站)
現任職位: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學士班內科學科教授/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癌症中心院長
研究亮點: 
  1. 目前擔任中國醫藥大學暨附設醫院癌症中心院長,並曾擔任多年之血液腫瘤科主任,臨床經驗非常豐富。
  2. 在過去二十幾年來,對於附設醫院建立癌症標準照護、造血幹細胞移植暨研究、癌症中心以及臨床試驗中心,有著重要的貢獻。
  3. 近五年來連續被聘請為臺灣食品與藥物管理局、藥物評估中心以及Taiwa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TCOG)/國家衛生研究院之諮詢與審查委員,並擔任優良臨床規範(Good Clinical Practice/GCP)之評審委員。
  4. 積極參與癌症照護品質議題,不僅執行衛生署「提升癌症照護品質計畫」,對於衛生署建立「癌症診療品質認證」制度更是出力良多,是國內關鍵性人物之一。在研究方面,邱院長與其團隊也共同發表許多論文於SCI期刊,包括Cancer ResearchLeukemiaOral Oncology等。
  5. 為中國附醫執行衛生署「建置癌症卓越研究中心計畫」之計畫共同主持人,實屬傑出的臨床科學家及領導者。
核心平台負責人
李采娟 Tsai-Chung Li

現任職位:中國醫藥大學藥公共衛生學系教授
研究亮點
  1. 目前擔任中國醫藥大學暨附設醫院醫學研究部細胞治療轉譯中心顧問及食品藥物管理署「藥品臨床試驗GCP查核」委員,曾擔任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藥品諮議小組」委員、罕見疾病及藥物審議委員會-藥物小組會議專家委員及「藥物科技研究發展獎」審查委員、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專家委員及審查案品質評估委員。並曾擔任多年之生物統計研究所主任,臨床試驗與統計分析經驗非常豐富,且長期協助學校及醫院研究與統計諮詢,諮詢項目包含論文發表審查意見回覆、臨床試驗及流行病學研究設計、樣本數估算與統計方法。
  2. 研究工作運用臨床研究資料庫建立預測模式步驟,發展與驗證台灣本土性預測疾病風險分數系統,目前已完成第二型糖尿病病人之肝癌、住院與住院死亡、慢性腎臟病、下肢截肢、高血壓、末期腎臟病、失智症與缺血性中風的預測模型及評分系統。風險分數系統可用於發展一個簡單方便使用的電腦介面或手機APP,提供臨床人員規劃治療計畫,或讓第二型糖尿病病患認識自己罹患疾病或死亡的風險,以規劃自主性健康管理之用。
榮譽獎項
  • 榮登史丹佛大學發布「全球前 2% 頂尖科學家榜單(World’s Top 2% Scientists 2020)」,入選「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1960 - 2020)」及入選「2020 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
  • 榮獲2019年亞太地區老年學暨老年醫學國際研討會(IAGG)優秀海報獎。
核心平台負責人
侯曼貞 Mann-Jen Hou

現任職位:中國醫藥大學藥學系暨碩博士班教授
研究亮點
  1. 多年來從事抗癌藥物的開發研究工作,所開發的2-芳基-4-喹唑啉酮化合物及其醫藥組合物,對多種癌細胞具優越抑制生長活性,如:卵巢癌(1A9, ES2)、乳癌(MCF-7)、黑色素瘤(M21)、鱗狀肺癌細胞(CH27)、非小細胞肺癌細胞(A549, H460)、肝癌細胞(Hep3B)、口腔癌細胞(HSC-3)、胰臟癌細胞(PanC-1, PanC-1/Gemcitabine-R)、胃癌細胞(AGS, AGS/Cisplatin-R)、大腸直腸癌(HT-29, HT-29/5FU-R)和惡性腦神經膠瘤細胞(U87, GBM8401, GBM8401/TMZ-R)細胞等均呈現優異的細胞致毒活性。
  2. 本研究室研發的MJ-66能通過血腦障壁而在腦神經膠質瘤原位異種移植動物模型(orthotopic xenograft mouse model)中呈現優越之抑制腫瘤生長作用。MJ-66對惡性腦神經膠質U87、GBM8401及對TMZ抗藥之GBM8401細胞株均具有比臨床用藥TMZ還要優越之抗腫瘤生長活性,已完成注射和口服預配方劑型,及其初步藥物動力學研究,目前進行口服劑型優化和最佳劑量、療程研究,以開發成為惡性腦神經膠質瘤的臨床治療用藥。因此,侯曼貞老師研究室具備設計並合成payloads for ADC drugs的能力。
核心平台負責人
林志偉Chih-Wei Lin

現任職位:中國醫藥大學生物化學暨分子生物研究所助理教授
研究亮點
  1. 抗體藥物的開發,需先鑑定找出癌細胞表面上,具有選擇性且高表達的抗原,之後再篩選出針對該抗原的特異性抗體。
  2. 目前胰腺癌的治療仍然具有挑戰性,我們已鑑定在胰腺癌表面高表達的醣抗原SSEA-4,此醣分子不只高表達於胰腺癌細胞上,若病人表現此醣分子越高,則存活率越低。我們已利用噬菌體展示庫(Phage display)篩選出抗SSEA-4的抗體,並證明利用均相化抗體和CAR-T细胞的方式,皆可有效的抑制胰腺癌生長,給實驗小鼠注射SSEA-4抗體與SSEA-4 CAR-T細胞,皆顯示癌細胞的生長受到抑制。
  3. 抗體藥物複合物(ADCs)療法已被證明在癌症上,是一種有效地治療方式。在之前研究中,我們鑑定出Tropomyosin receptor kinase B(TrkB)為一個有效的三陰性乳癌的免疫治療靶點。我們使用結合了TrkB 抗體和 h38C2 催化抗體的雙可變區 Dual variable domain(DVD)格式,設計了可於特定位點結合payloads藥物。這種形式可快速且一步與β-lactam monomethyl auristatin F(MMAF)耦合。此抗體藥物複合物顯示出,對多種乳腺癌細胞系具有高殺傷效果。因此,林志偉老師實驗室的研究,具備利用噬菌體抗體展示庫,篩選癌細胞表面上的靶點,並利用抗體複合藥物偶和技術,來有效的將抗體與藥物結合。
核心平台負責人
鄭維中 Wei-Chung Cheng

現任職位:中國醫藥大學癌症生物與藥物研發博士學程教授
研究亮點
  1. 過去五年發表53篇論文;其中12篇為第一或通訊作者,其中包含Nucleic Acids Research(三篇)、Molecular Therapy-Nucleic AcidsTheranostics 等。
  2. 研究專注於開發體學資料庫以及生物資訊工具,包含了癌症基因體大數據資料庫:藉由整合癌症基因體大數據,分析癌症不同分子層級之特性。以此降低癌症大數據資料之分析維度,並且融合多體學特徵提供簡明凝鍊之視覺化方法。癌症微小RNA資料庫:大數據解析微小RNA在癌症中角色並建構其調控機制。脂質體分析工具:第一個針對脂質體特性開發之生物資訊分析平台。
榮譽獎項: 
  • 中國醫藥大學暨附設醫院跨領域研發團隊榮獲第十七屆國家新創獎(題目:ADAM9蛋白酶抑制劑作為新穎抗癌藥物)。
  • 2020年科技部優秀青年學者計畫。
核心平台負責人
李易撰 Yi-Chuan Li

現任職位:中國醫藥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助理教授
研究亮點
  1. 專注於研究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熟悉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巨分子晶體學技術、分子對接計算與模擬。
  2. 利用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解析轉錄調控之蛋白質複合物Mediator kinase module結構。Mediator kinase module的成員Cdk8為一致癌基因。胃癌、大腸直腸癌、胰臟癌與乳癌細胞都常見此基因異常增加,導致細胞的Cdk8 kinase活性過高而促進細胞增生。另一方面,細胞中Cdk8 kinase活性過低也會引起子宮肌瘤與乳房纖維腺瘤,然而此機制並不清楚。我們發現,子宮肌瘤與乳房纖維腺瘤病患中找到的Mediator subunit 12蛋白質突變會改變Cdk8結構並且降低其活性。此結構資訊將能有效地用來抑制胃癌、大腸直腸癌、胰臟癌與乳癌病患中過度表現的Cdk8活性,此發表於2021年Science Advances期刊。
共同主持人/核心平台負責人
李建樂 Chien-Yueh Lee

現任職位:中國醫藥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研究亮點
  1. 研究方向致力於生物資訊演算法與分析工具開發、次世代定序技術資料分析與流程設計、基因體全新組裝與演化分析、以及分散式運算技術程式設計等。
  2. 曾建立多個高通量檢測技術的分析工具與線上系統,如miRSystem、CellExpress、VariED和MiDSystem等,其中miRSystem至今已累積來自全球94個國家和高達10萬的使用人次,
  3. 完成台灣帝雉、藍腹鷴、恙蟲等生物的全基因體圖譜,以及運用分散式計算技術進行數萬阿茲海默症病人全基因體資料的分析研究與相關工具的開發。
  4. 目前研究關注在腫瘤新抗原鑑定方法的開發與台灣人特有腫瘤新抗原資料庫的建構,目前所開發出來的分析工具不僅可以同時鑑定出多種類型的腫瘤新抗原,並且已經從結直腸癌病人中發現到數個能夠分享的全新抗原。
  5. 目前亦正在進行利用深度學習技術,開發一個全新小分子核醣核酸靶標基因的預測方法。至今發表於國際SCI期刊論文共19篇,其中8篇為第一作者。
榮譽獎項
  • 2021年第十八屆國家新創獎–"共享"新抗原腫瘤治療疫苗。
  • 2022年第十九屆國家新創獎–共享型腫瘤新抗原細胞治療。
共同主持人/核心平台負責人
張為超 Wei-Chao Chang

現任職位: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分子醫學中心研究員
研究亮點
  1. 腫瘤微環境對於腫瘤細胞化學治療或放射性治療具有顯著影響,透過質譜技術分析藥物或環境壓力造成細胞蛋白質體表現變化,可鑑定出誘發治療過程誘發抗性產生之關鍵因子,對於其轉譯後修飾分析,能進一步闡明化放療抗誘發之調控模式,並鑑定出可用以改善治療效果之標的分子。
  2. 對於中草藥單方進行層析分離及質譜鑑定,我們已篩選出提高合併化放療療效及抑制新冠肺炎病毒感染之前驅分子,其功能性驗證將以細胞與動物模型進行。
  3. 近年來我們也積極開發質譜技術作為精準檢測多發性骨髓癌的新型技術,相較於傳統分析方法,質譜技術具有高敏感度及高精確性、低侵入性檢體取得、及適用於定期追蹤治療等優勢,是鑑定單株化抗體類型及分析治療後微量單株化抗體殘留最具潛力的工具。
共同主持人/核心平台負責人
黃智洋 Kevin Chih-Yang Huang

現任職位:中國醫藥大學生物醫學影像放射科學學系副教授/中醫大附醫轉譯研究核心副研究員
研究亮點
  1. 實驗室以發展腫瘤新抗原癌症疫苗載體與細胞治療為研究主題以增強放射治療效益,並於2021年獲得國家新創獎–"共享"新抗原腫瘤治療疫苗,亦獲得國科會科研創業計畫支持,進行CMC量產製程開發,未來將完成安全性與毒理性前臨床測試後,將朝臨床試驗進行。
  2. 獲得國科會2020優秀年經學者計畫支持,未來將持續以探討腫瘤微環境內抗腫瘤免疫能力及提升放射治療效果為研究方向。
榮譽獎項
  • 2021年國家新創獎–學研新創獎,主題為共享新抗原腫瘤治療疫苗。
  • 2022年國家新創獎–學研新創獎,主題為共享型腫瘤新抗原細胞治療。 
  • 2022年度國家新創精進獎。
  • Travel Award:The 19st Annual Meeting of the Japanese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JSMO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