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研究中心 - 癌症生物精準醫學研究中心

中心沿革

  癌症研究多年來素為中醫大的重點培植方向,洪明奇院士自2019年接任校長即著手領導整合校級腫瘤醫學研究中心(後於2020年2月更名為癌症生物研究中心)、附醫分子醫學中心、及校院癌症相關臨床能量,大力推動癌症轉譯研究。為呼應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之特色領域研究中心計畫,進一步於2022年成立本癌症生物精準醫學中心(以下簡稱「癌準中心」)。
  中醫大自2018年執行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第一期,即盤點校內資源(含人員),形成兩大團隊,以「中醫藥研究中心」及「新藥開發研究中心」,分別從典籍記載出發,驗證及找尋有效成分,並從致病分子機轉,發掘藥物標靶,針對重大醫學難題,發展治療的新方法。同時,透過每個月定期的校級中心會議,促成多中心人員間進行密切合作,進行基礎、轉譯及臨床醫學的研究整合。藉由「標竿中心」等國外名校之競逐及合作,中醫大特色研究中心在第一期,無論是育才攬才、學術影響力、產學合作、社會貢獻、以及多項指標的國際排名上,在國內都名列前茅。本校在最近的英國THE(2023),AWRU(2022),以及美國US News & World Report(2023)排名中分別居全國第二,第二,及第三名,且中醫大在這三類排名中,皆居全國私立大學第一。本校在美國US News & World Report醫學相關領域排名方面,「細胞生物學」位居全國第一名,而「腫瘤醫學」、「分子生物及遺傳學」、「內分泌及代謝」、「農業科學」及「食品科學技術」排名位居全國第二、私校第一;在ARWU排名中「人類生物科學」及「農業科學」位居全國第二名、私校第一;在英國THE排名中「生物科學」、「醫學與牙醫學」、及「其他健康相關(other health)」三領域皆位居全國第二名、私校第一。此外本校在2022年QS學科排名中,「解剖及生理」領域排名全球百大,全國第二;「藥學及藥理」領域排名全球前150名,全國並列第二;「醫學」領域排名全球前250名,全國並列第四名。
  洪明奇校長曾服務於美國癌症醫學排名第一的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超過20,000名員工聚焦於癌症的各個方面,包括:臨床、教育、治療、預防、社區外展服務等)超過30年, 其中更擔任基礎研究副校長達10年之久,於2019 年2月挾其多年行政及癌症研究的經驗加入中醫大,同時經由「英才學者」及「英才青年學者」攬才計畫,主要從美國等國內外名校延攬超過30位專家學者,其中多數為癌症生物學專家。自2021年起每年舉辦ICABS(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Biomedical Sciences, Taiwan)國際會議,邀請諾貝爾得主、美國醫學院院士及著名期刊Nature、Cancer Cell、Cancer Research主編等共計約26位以上參與盛會,吸引實體及線上大約有900多位專家學者註冊參與,會議舉辦十分成功。本校將持續每年舉辦大型頂尖國際研討會、8-10場院士論壇等,邀請數位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或美國醫學院院士以線上或實體到本校進行演講,指導校內師生。透過舉辦國際性合作交流活動使本校師生在校園內,向國際一流的大師學習,建立宏觀的國際視野,讓校內的研究與國外尖端學術研究相連結。再者,洪校長三年前創立Higher Endeavor Research Organization(HERO),藉由每週六兩個小時的論文導讀,探討近期癌症相關領域高影響期刊的8-10篇論文,發掘對中醫大研究團隊有利的切入點,進而發想具有潛力之研究計畫,並聚焦於癌症生物學及精準治療。
  基於本校所累積研究能量之蓬勃發展,至深耕計畫第二期時,原先以「中醫藥研究中心」及「新藥開發研究中心」為主軸的研究團隊,已經不足以容納過去五年來累積成長的研究能量。為帶領中醫大研究在未來5至10年間向成為國際頂尖名校邁進,在第二期計畫中本校新增「全校型計畫」及「癌症生物精準醫學研究中心」,並因應微調「中醫藥研究中心」及「新藥開發研究中心」團隊。未來將由「全校型計畫」連結「癌準中心」,「中醫藥研究中心」,與「新藥開發研究中心」共同達成「接軌世界,發展國際ㄧ流大學」,「聚焦研究,解決重大醫學難題」等中醫大八大目標。
  三個研究中心以多種形式合作,整合研究資源,傳遞經驗,並藉由互補的專業領域與技術相互支持以及共享平台核心設施,在生物醫學的前沿不斷發現創新。除個別團隊之間的研究合作之外,常規建置的管道包括三個中心研究人員每月舉行的聯合會議,各中心的每週會議,校長主持的研究會議。其中本中心所舉辦之雙週演講系列邀請校外及校內其他中心學者講學,為促進研究交流,甚至共享數據以建立實質合作之重要平台。我們的努力已塑造出一個踏實追求卓越的科學文化,幫助中國醫藥大學成為一個世界級的研究型大學,並為台灣在國際發光發熱貢獻力量。

中心簡介

  基於近年中醫大校院癌症研究能量的大幅關鍵性成長,也為響應教育部期許大學特色研究中心的重要使命,洪明奇校長整合臨床與基礎研究的校院隊伍,為提升整體研究效率並契合發展方向,將原癌症生物研究中心改名為癌症生物精準醫學研究中心(簡稱癌準中心),領導年輕及中生世代優秀醫研人才為骨幹,聚焦困難癌症,深入探討癌症機轉,發展特色精準治療策略,積極培育與延攬優秀人才,推動國際合作提升能見度,並佈局生醫產業鼓勵產學發展,期許計畫結束前癌準中心能成為世界級癌症研究醫療重鎮,對國家民生健康做出關鍵貢獻,並幫助台灣在世界癌症生醫領域發光發熱!本中心研究有五大主軸:

(一)開發具臨床重要性之腫瘤細胞標靶(獲2021國家新創獎、2022百靈佳殷格翰獨角獸獎,及多篇論文發表如Nature 2020, Nature communication 20192020, Cell Metabolism 2019, Nature Cancer 2022等)。將開發高專一性低毒性的小分子藥物以治療目前療效有限的高挑戰癌症,包括晚期肝癌、三陰性乳癌、卵巢癌、以及胰臟癌,並開發早期臨床試驗。此外,KRAS可視為最重要致癌基因,但是目前95%以上的KRAS突變仍無標靶藥。本計畫預期發展出廣效性KRAS抑制劑,可應用在多種癌症之臨床治療,對臨床醫學及商業技轉將帶來重大影響。

(二)以新穎人源化抗體藥靶向細胞表面重要癌蛋白(獲2022國家新創獎,及多篇相關論文發表如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2021, Journal of Hepatology 2021, Nature Reviews of Clinical Oncology 2022等)。本中心所開發獨特甲基化上皮細胞生長因子受體(me-EGFR)重組單株抗體可望成為EGFR抑制劑全球市場的首見藥;此外,腫瘤免疫微環境新穎靶點TYRO3及B7-H3目前臨床上尚無抑制藥物可用,團隊將致力推動前臨床與臨床轉譯研究,期望在五年內陸續進入臨床試驗階段,解決此未滿足之醫療困境。

(三)執行臨床試驗發展以分子標記為導向精準癌症醫療(已有多篇相關論文發表如Cancer Cell 2018a,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2019, Nature communication 2021a)。針對晚期胰臟癌及抗藥性肺癌中之蛋白標靶ADAR1及磷酸酶PKC分別在免疫抑制及標靶治療抗藥性的關鍵角色,進行臨床試驗,並將建立高解析質譜發展監蹤多發性骨髓瘤病人體內惡性細胞之尖端技術,早期掌握病程復發,提升癌症病人存活率。

(四)轉譯前沿技術開發新穎治療策略(已有多篇相關論文發表如Cancer Cell 2018b,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2019, Nature communication 2021b等)。四大核心平台,包括腫瘤新抗原標靶技術,基因工程改造外泌體系統及奈米藥物投遞系統,以及高通量腫瘤微環境類器官精準藥物開發平台均陸續進入產業開發,可於五年內成熟技轉或進入臨床試驗,同時將成立至少一間衍生公司。

(五)推動產學合作著眼國際競爭力(獲2022國家新創獎及相關論文亦已發表如 Cancer Research 2018,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022, Molecular Cancer Therapeutics 2019等)。受體酪氨酸激酶EphA10技術已成功技轉,而免疫抑制受體CD24抗體技術也已建立產學合作,預計五年內完成製程開發,臨床前毒理實驗,完成收案,進入臨床一期試驗。同時將進一步發展多特異性抗體及抗體-藥物偶合物等前沿精準標靶藥物。此二標靶之抗體藥皆有放眼世界進軍國際市場的潛力。


  為帶領中醫大研究在未來5至10年間向成為國際頂尖名校邁進,未來將由「全校型計畫」連結「癌症生物精準醫學研究中心」,「中醫藥研究中心」,與「新藥開發研究中心」共同達成「接軌世界,發展國際ㄧ流大學」,「聚焦研究,解決重大醫學難題」等中醫大八大目標。三個研究中心以多種形式合作,整合研究資源,傳遞經驗,並藉由互補的專業領域與技術相互支持以及共享平台核心設施,在生物醫學的前沿不斷發現創新。